同样的符号,不同的类型,我们如何选择?
从概念上讲,电容器是一个的非常简单的电子元器件。它是由两个导体表面,或称电极组成,两者之间隔着一段绝缘体或称电介质。在使用时,如果将电压施加在两个表面上,那么在电极之间的电介质之中就会形成电场。如果将电压移除,那么这一电场依然不会消失,除非在两极之间存在通路,或者电介质的损耗让其漏电。
还是那句话,细节决定成败,而在这里决定的是区别。当介质不变时,电极越大,距离越近,这一器件的电容就越高,所能保存的电量就越大。不同电器类型之间的区别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:
电感:所有的电容器,除了最小的表面安装芯片式电容器可能有所不同以外,都是通过导线将电极连接起来的。导线就成为了连在电容器上的串联电感。这个带有电容的电感就形成了一个串联谐振电路。在超过谐振频率的范围内,这个电容器就失去了电容器的效用而成为了一个电感应。
电介质损耗:除了完美真空之外的电介质都不是完美的,存在一定的漏电。由此导致的漏电通常会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大。
电介质稳度:电介质的特性会随着温度和寿命变化。因此在一些要求电容值在正常工作时保持稳定的应用场合中,有些类型的电容器就不那么适合了。在某些情况下,电容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的可预测的变化也是电容器的特性之一,可以用于补偿其他器件的变化。
电介质击穿:在施加了某些电压时,电容器的两个电极就会像火花塞的两极一样,此时电容器就会产生电弧或者被击穿。这是由电极间距和电介质材料决定的,可以从电容器的额定电压上反应出来。